引用本文:
曹又升,李晓记. 基于GS算法的海洋湍流环境下涡旋光束偏移测量方法[J]. 光通信技术,2025,49(4):64-67.
曹又升,李晓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下载PDF全文】 【下载Word】摘要:针对海洋湍流环境下涡旋光束偏移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erchberg-Saxton(GS)算法的涡旋光束偏移测量方法。通过GS算法从畸变光强中恢复涡旋光束的原始相位分布,结合预构建的湍流信道模板库进行互相关匹配计算,实现偏移量的高精度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无湍流或弱湍流条件下性能较传统算法差,但在强湍流条件下优于传统算法;且拉盖尔-高斯(LG)光束的模态值越大,测量时的均方误差也越大。
关键词:涡旋光束;海洋湍流;光束偏移;轨道角动量;无线光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561(2025)04-0064-04
DOI:10.13921/j.cnki.issn1002-5561.2025.04.0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无线光通信的优势:传输速率高、安全性好,但对光束精准测量提出极高要求。
海洋湍流的影响:水下环境复杂,存在水流、湍流等因素,导致光束失准、信号衰减、弥散和波前畸变,传统测量算法准确性大幅降低。
涡旋光束的特性:轨道角动量(OAM)涡旋光束具有特殊的空间幅度和相位结构,在光学操控、传感测量和量子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研究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GS算法的涡旋光束偏移测量方法,以解决海洋湍流环境下涡旋光束偏移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
GS算法原理与应用:
GS算法概述:一种经典的相位恢复算法,通过空间域和频域的交替迭代优化,从强度信息中恢复高质量相位分布。
相位恢复步骤:选择理想光场作为初始输入,进行傅里叶变换获取幅度谱和相位谱,替换实测幅度,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循环迭代直至满足预设条件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应用方式:利用GS算法从畸变光强中恢复涡旋光束的原始螺旋相位,克服湍流导致的相位噪声。
偏移测量方法:
核心思想:分为相位恢复和相关匹配两步。首先利用GS算法恢复涡旋光束的原始螺旋相位,然后与预存的湍流信道模板库进行互相关匹配计算,精确定位光束中心偏移。
模板匹配与偏移计算:采集LG光束在不同强度海洋湍流信道传输后的相位分布图,构建模板矩阵。通过互相关计算,定位互相关矩阵中元素绝对值的最大值点,计算光束偏移量及方向。
海洋湍流信道模型与仿真参数:
海洋湍流信道模型:基于功率谱反演法生成零均值、单位方差的Hermitian复高斯随机数矩阵,模拟光束通过海洋湍流通道时的环境影响。
仿真参数:波长λ=532 nm,传输距离z=50 m,相位屏间距Δz=10 m,相位屏尺寸L=0.06 m,海洋湍流强度C∈1×10K·m⁻¹至1.2×10K·m⁻¹。
结果分析:
算法性能比较:在无湍流或弱湍流条件下,所提算法性能较传统算法差;但在强湍流条件下,所提算法性能优于传统算法。
模态值影响:随着LG光束模态值的增加,测量误差逐渐增大。选取模态值较小的LG光束波前分布作为计算对象,以提高算法精度。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提出的方法在强湍流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为水下光通信的捕获跟踪对准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未来展望:通过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拓展了海洋湍流环境下光束偏移测量的研究,对水下激光定位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文件通过详细的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验证了基于GS算法的涡旋光束偏移测量方法在海洋湍流环境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为水下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