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何翼龙,郭邦红:实时跟踪补偿的OAM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J]. 光通信技术,2019,43(8):42-46.

实时跟踪补偿的OAM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何翼龙1,郭邦红1,2*

(1.华南师范大学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广州 510631; 2.深圳大学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下载PDF全文】 【下载Word】

摘要:大气信道传输过程引入的畸变相位严重限制了基于自由空间的轨道角动量(OAM)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传输距离,为了实现畸变相位的实时监测和补偿,基于自适应光学技术提出一种实时跟踪补偿的OAM编码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OAM-MDI-QKD)方案。方案采用波前补偿和相位共轭,设计了双重补偿的自适应光学系统;采用单一光源的结构,解决了双光源的波长模式不匹配问题;利用OAM进行编码,解决了传统MDI-QKD的测量基参考系对不准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在信道损耗相同的情况下,本方案的损耗容错比传统的MDI-QKD方案高42 dB,比无补偿的OAM-MDI-QKD方案高2 dB。

关键词: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轨道角动量;自适应光学补偿;安全码率

中图分类号:TN256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2-5561(2019)08-0042-05

DOI:10.13921/j.cnki.issn1002-5561.2019.08.011

0 引言
       自1984年第一个量子密钥分发(QKD)协议 [1]问世以来,QKD一直被认为是量子信息领域最接近实际应用的技术。QKD允许2个用户(Alice和Bob)基于量子物理定律产生具有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密钥。然而,在实际系统中,由于QKD系统的理想模型和实际设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2],导致不同类型的安全漏洞[3]。理想的QKD协议需要理想的单光子源和单光子探测器,这对于目前的技术而言是难以实现的。这些漏洞可能被窃听者利用,引发QKD系统的时间移位[4]、探测器致盲[5]和被动法拉第镜像[6]等各种攻击。窃听者(Eve)利用这些手段可以窃取部分或全部的密钥比特。为了克服这些技术缺陷,人们提出了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DI-QKD)的概念[7]。DI-QKD的安全性不取决于设备的特性,即使设备不理想,量子黑客也无法利用这一缺陷窃取到任何信息。因此,DI-QKD总是能保证无条件的理论安全。然而,DI-QKD的实现是一项艰难的挑战,它需要完美的Bell态测量和非常高效率的单光子检测技术,现有技术难以达到。2012年,Lo等人提出了测量设备无关的QKD协议(MDI-QKD)[8],减小了DI-QKD与实用化的距离,消除了所有与探测相关的潜在安全漏洞。同时,该协议引入诱骗态方案,利用相位随机化使得光子态转化为光子数的混态,可以抵御光子数分裂攻击。
   目前,人们已提出多种MDI-QKD方案,如偏振编码方案[9]、相位编码方案[10]和time-bin编码方案[11]等。但这些方案大多都存在测量基参考系不完全匹配的问题。对此,人们提出了基于轨道角动量态(OAM)编码的MDI-QKD方案[12,13],不需要参考系的匹配。对于偏振编码的MDI方案而言,2个重要的误码源是参考系失配和模式失配,而采用OAM编码可以避免参考系失配问题,减小误码率。但是,该方案采用的是用户独立的双光源结构,存在模式失配的问题,并且针对信道环境也没有进行监测和信号补偿,因此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导致成码速率降低,甚至无法成码。本文基于即插即用MDI-QKD的思想[14],设计并提出单一光源的OAM-MDI-QKD方案。

4 结束语
      由于量子偏振态极易受到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其状态发生变化,通信的发送方和接收方在进行实时检测和校准基参考系时,会出现对不准的情况,使得MDI-QKD协议的密钥速率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单一光源结构的OAM-MDI-QKD方案,其以OAM作为量子通信的载体,不需要进行测量基参考系的对准,解决了光源模式不匹配的问题,并且本文引入自适应光学系统,通过波前补偿和相位共轭2种自适应光学补偿技术,设计了双重补偿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减小了大气湍流带来的相位畸变。最后,本文通过仿真说明了本方案在参数设置一致的情况下,对比其它方案能容纳更高的信道损耗,在大气环境较好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48.4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