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崔钰晗,陈毅强,王凡,等. 支持多维复用的集成氮化硅多模干涉单纤三向器[J]. 光通信技术,2025,49(4):39-45.
崔钰晗,陈毅强,王 凡,黄继伟,薛正群,王凌华*
(福州大学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福州350108)
【下载PDF全文】 【下载Word】摘要:为了提升光纤到户(FTTH)系统的传输容量并解决传统单纤三向器在偏振依赖性和复用能力上的局限性,设计了一种支持多维复用集成的氮化硅(SiN)多模干涉单纤三向器。该器件采用布喇格光栅辅助的倾斜多模干涉耦合结构,通过优化输入/输出波导宽度、位置、倾斜角度及分段光栅参数,实现了三波长(1 310、1 490、1 550 nm)、双偏振态和三模式共18路信道的复用与解复用。仿真结果表明,各信道的插入损耗低于1.05 dB,串扰优于-12.5 dB,且具有优异的温度稳定性和工艺容差。其中,横电模(TE)和横磁模(TM)模式的温度漂移率分别低至17 pm/℃和27 pm/℃。
关键词:光纤到户;单纤三向器;光子集成;多模干涉;复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TN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561(2025)04-0039-07
DOI:10.13921/j.cnki.issn1002-5561.2025.04.007
研究背景与动机:
背景:随着光通信系统数据容量的急剧增长,千兆无源光网络(GPON)与光纤到户(FTTH)的结合成为满足高带宽需求的关键解决方案。单纤三向器作为FTTH系统的核心器件,负责实现单根光纤中多路光信号的高效复用与解复用。
动机:传统单纤三向器存在偏振依赖性和复用能力上的局限性,设计一种支持多维复用的集成氮化硅多模干涉单纤三向器,以提升传输容量并解决传统器件的问题。
器件设计与工作原理:
设计:采用布喇格光栅辅助的倾斜多模干涉耦合结构,基于800 nm厚SiN平台设计,波导芯层材料为SiN,上下包层材料为SiO2。
工作原理:利用多模干涉的自成像原理,通过优化输入/输出波导宽度、位置、倾斜角度及分段光栅参数,实现三波长(1310 nm、1490 nm、1550 nm)、双偏振态(TE/TM)和三模式(0~2阶)共18路信道的复用与解复用。
器件结构参数优化:
输入波导宽度优化:通过分析不同波导宽度下模式的有效折射率,确定最佳输入波导宽度为15 μm,多模波导宽度为25 μm,倾斜角度为9°。
输出波导位置与倾斜角度优化:系统优化了输出波导的水平位置和倾斜角度,以平衡TE和TM偏振态的性能,确定最佳输出位置L2=2875 μm,倾斜角度θ=9°。
布喇格光栅结构优化:采用分段结构光栅,通过优化光栅周期和周期数,显著改善1490 nm和1550 nm中心波长下各模式的传输效率,同时不影响1310 nm中心波长下的反射效率。
波导重叠长度优化:通过计算不同波导重叠长度下的传输效率,确定最佳重叠长度Lt=30 μm。
器件总体性能:
传输光谱特性与信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各信道的插入损耗低于1.05 dB,相邻信道串扰优于-12.5 dB,低阶模式的传输损耗小于高阶模式。
多模光场传输特性:成功实现了三波长、双偏振、三模式共18路信道的复用功能,不同波长的模式经多模波导传输后,均能稳定地从预设波导出射。
温度稳定性与工艺容差:器件表现出优异的温度稳定性,TM和TE模式中心波长的平均温度漂移率分别为27 pm/℃和17 pm/℃。同时,器件具有良好的工艺容差特性。
结论与展望:
结论:设计的基于SiN的多维复用集成光学三向器,兼具结构紧凑、温度稳定性好、工艺容差大等优势,可满足FTTH系统对高性能、低成本光器件的需求。
展望:未来工作可进一步探索器件的实际制备工艺和性能测试,以及在其他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论文通过详细的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展示了该器件在提升FTTH系统传输容量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光通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