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凡星源,李晓记,刘韩宇.基于螺旋谱判决的水下涡旋光束OAM-SK通信仿真研究[J]. 光通信技术,2025,49(1):58-63.

基于螺旋谱判决的水下涡旋光束OAM-SK通信仿真研究

凡星源,李晓记*,刘韩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认知无线电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

【下载PDF全文】 【下载Word】

摘要:针对基于机器学习的涡旋光束轨道角动量键控(OAM-SK)通信方案因数据的制备、训练所导致的通信耗时长、离线处理等问题,提出基于螺旋谱判决的水下涡旋光束OAM-SK通信方案。该方案通过对接收端处的涡旋光束光场直接进行螺旋谱计算,即可实现对其模式的识别,从而完成信息的传输。仿真结果表明,虽然所提方案可靠性略低,但是其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关键词:涡旋光束;正交特性;涡旋光束轨道角动量键控;螺旋谱

中图分类号:TN929.1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2-5561(2025)01-0058-06

DOI:10.13921/j.cnki.issn1002-5561.2025.01.010

全文阅读精要

 

 

这篇文章是关于基于螺旋谱判决的水下涡旋光束OAM-SK通信仿真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在水下通信环境中,利用携带轨道角动量(OAM)的涡旋光束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行性和性能分析。以下是文件的核心内容总结: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海洋通信需求: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军事活动的增加,水下无线光通信因其大信道容量、大带宽、低时延和抗电磁干扰等优点,成为海洋通信的重要研究方向。

    • OAM技术优势:涡旋光束携带的OAM具有正交性,不同模式值的涡旋光束能独立传输不干扰,可大幅提高通信系统容量。

  2. 现有技术挑战

    • 光学检测方法局限:现有基于干涉、衍射、相位全息图等方法仅适用于自由空间,水下环境因水体吸收、散射及湍流影响导致光强图案畸变,不适用。

    • 机器学习方案不足:基于机器学习的OAM-SK通信方案需大量数据训练,耗时长且依赖离线处理,影响实时性。

  3. 螺旋谱判决方案提出

    • 方案原理:直接对接收端涡旋光束光场进行螺旋谱计算,识别模式值实现信息传输,无需数据训练,提高通信效率。

    • 螺旋谱定义:反映涡旋光束不同模式值对应的相对能量分布,可体现湍流影响下的能量弥散和模式串扰程度。

  4. 理论基础

    • 涡旋光束理论:以拉盖尔-高斯(LG)光束为例,介绍了涡旋光束的光场表达式及叠加态LG光束的形成。

    • 螺旋谱理论:通过螺旋相位项对光场分解,计算各模式值的相对能量。

    • 海洋湍流理论:基于Rytov理论,海洋湍流对光束的影响视为纯相位扰动,通过随机相位屏模拟。

  5. 仿真实验设计

    • 系统构建:发射端将码元信息映射为不同模式值的LG光束传输,接收端计算螺旋谱识别模式值恢复信息。

    • CNN对比方案: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对比,通过深度学习识别LG光束模式值。

  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可靠性分析:随着湍流强度增加,两种方案误码率均上升,但CNN方案因深度学习优化识别率,误码率较低。

    • 有效性分析:螺旋谱判决方案处理时间短,通信速率高(2.14bits/s),而CNN方案虽识别准确但训练耗时(550.43s),影响整体通信速率(0.92bits/s)。

  7. 结论与展望

    • 方案优势:螺旋谱判决方案虽可靠性略低,但显著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有效性,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

    • 未来方向:可进一步研究提高螺旋谱判决方案可靠性的方法,或结合CNN等机器学习方法优化系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