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徐志威,毕美华,季晨阳,等. 支持多业务共存的Xhaul网络低时延带宽分配算法[J]. 光通信技术,2022,46(5):15-19.
徐志威1,毕美华1,2*,季晨阳1,管立军3,胡志蕊1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杭州310018;2.上海交通大学 光纤区域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 3.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
【下载PDF全文】 【下载Word】摘要:基于无源光网络(PON)系统承载5G增强型移动带宽(eMBB)业务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业务是当前光与无线接入网的研究热点,如何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低时延需求成为PON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种支持多业务共存的Xhaul网络低时延带宽分配算法,通过为uRLLC业务分配保证带宽和为前传eMBB业务优先分配带宽,同时牺牲中传eMBB业务优先级和降低系统带宽效率为代价,降低系统内uRLLC业务和前传eMBB业务时延。在高层分割点选择选项2,低层分割点分别选择选项6、选项7-3和选项7-2时,采用Matlab软件仿真了低负载情况下的时延。仿真结果表明:这3种低层功能划分方式都能满足0.25 ms的时延要求,算法的平均时延及高负载时的最大时延均比文献[8]算法低。
关键词:动态带宽分配;Xhaul网络;低时延;无源光网络;多业务共存
中图分类号:TN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561(2022)05-0015-05
DOI:10.13921/j.cnki.issn1002-5561.2022.05.003
0 引言
5G时代有不同的业务场景,如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业务和增强型移动带宽(eMBB)业务,它们对时延和带宽要求不同,这意味着5G网络架构必须在时延、带宽和集中功能之间进行权衡[1]。Xhaul网络是一种集成移动前传、移动中传和移动回传的传输网络[2],它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灵活地向所有网络提供统一管理环境。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基于Xhaul网络架构下的带宽利用率、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和多业务共存资源调度算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文献[3]通过SDN技术来实现对传输网络控制平面的管理,包括对上/下行交互的带宽分配信令,对不同网络切片进行更好的资源分配,有效减少了上/下行通信时延,提高了传输网络的带宽利用率。但是,这种集中式管理加重了核心网的负担,过大的通信时延对时间敏感型业务也是一种挑战。文献[4]分析了不同功能划分下Xhaul网络的传输容量,然而,该研究并未考虑多业务共存的问题。在基于无源光网络(PON)的带宽分配算法研究方面,文献[5]提出了一种使用mini-slot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该算法的设计可同时满足3种不同网络切片的要求。低时延业务在低负载网络下使用mini-slot有效减少了数据包在缓冲区的排队时延,但是文中单个光网络单元(ONU)只承载单一业务,对不同网络切片只进行简易化管理,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假设并不符合现实网络的情况。文献[6]提出了一种uRLLC业务、eMBB业务共存算法,根据uRLLC数据零星到达的特点,在eMBB资源块上穿刺或叠加uRLLC数据。叠加方法意味着在同一资源块上同时传输eMBB信号和uRLLC信号,这必将对eMBB信号和uRLLC信号造成一定程度的信干噪比,影响uRLLC业务的可靠性;而穿刺方法会导致系统带宽利用率的下降。文献[7]针对含有3种不同优先级业务的Xhaul网络架构的PON上行传输系统,提出了一种即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该算法通过给高优先级业务分配保证带宽来保证其通信质量,可以很好地满足高优先级业务的通信需求。但是,该算法是面向上行传输的,且文章对上行中上报和授权的信令交互过程描述不清晰。文献[8]对基于PON承载5G多业务系统中的带宽调度算法进行了研究,该算法根据uRLLC业务和eMBB业务不同调度周期的特点,在保证uRLLC低时延特点的前提下,通过动态规划中0-1背包算法来实现前传eMBB业务的最大吞吐量。然而,考虑到PON下行传输是点到多点的广播形式,与上行传输中需要将不同ONU数据进行资源切片不同,因此,采用0-1背包算法研究前传eMBB业务最大吞吐量的实际意义不大。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考虑前传网络和中传网络不同业务场景、不同时延特性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支持多业务共存的Xhaul网络低时延带宽分配算法。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Xhaul网络结构和PON传输技术,提出了一种支持多业务共存的Xhaul网络低时延带宽分配算法。研究结果表明:在Xhaul网络中高层选项2与3种不同低层选项的搭配在时延保证上都有着不错的效果。同时,随着划分选项越向下,前传链路上的数据量急剧上升,导致了选项7-2在前传uRLLC业务时延保证上比选项6与选项7-3效果差。由于本文算法采用了比文献[8]更短的mini-slot,因此前传、中传uRLLC业务时延特性优于文献[8]算法;同时,本算法引入的uRLLC业务保证带宽避让机制也有效降低了前传eMBB业务的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