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琛,马拥华,王茗,等. 一种近场无线激光通信系统[J]. 光通信技术,2022,46(4):51-55.
王 琛1,马拥华1,王 茗2,孙 晖1,徐 林1,何晓垒1,蒋 蔚1,钱 阳1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三十四研究所,广西 桂林541004;2.中国人民解放军 63760部队,南宁 530001)
【下载PDF全文】 【下载Word】摘要:针对近距离大容量数据转存的需求,设计了一种近场无线激光通信系统,采用全景凝视成像捕获方式代替传统的扫描捕获方式,使用亚像素定位算法提高系统的跟踪精度,并在10~100 m的通信距离内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对准时间在5 s以内,捕获概率达到100%,跟踪精度达到0.025 mrad,通信速率达到9 Gb/s以上,能保证系统快速建立通信链路并实现数据的稳定传输。
关键词:近场光通信;全景系统;目标跟踪;亚像素定位
中图分类号:TN92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561(2022)04-0051-05
DOI:10.13921/j.cnki.issn1002-5561.2022.04.009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据统计,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每运行8 h,数百个车载传感器就能产生4 TB数据;我国高铁列车上有40个以上的高清摄像头,每10 h可采集300 GB以上的数据;还有一些其它传感器数据,即使采用了5G网络技术,转存这些数据的时间也要花近1 h左右,严重影响列车的运维效率;此外,客机、战斗机上有成千上万的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更加庞大。
2002年,日本新干线N700采用了同轴电缆进行车地通信[1]。2013年,马捷等人[2]实现了一种近场通信的WiFi传输连接方案,提高了传输的安全性,但在传输大数据量文件时存在时延。2015年,欧洲列车控制系统(ETCS)的车地传输基于无线通信[3-4]实现了列车占用监测功能。2018年,郑海源等人[5]提出了大型场馆中TD-LTE系统方案,该系统的上行通信速率达到了1.4 Gb/s、下行通信速率达到了1.7 Gb/s。2019年,Oledcomm与其合作伙伴Magneti Marelli推出基于产品LiFiMax R的智能解决方案,成功为法航飞机A321提供1 Gb/s的LiFi高速互联服务[6],该产品适用于室内灯泡传输数据。上述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存在通信距离近且通信速率低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即时大数据传输的要求。2021年,柴金川[7]和梁健堂[8]分别提出了基于5G的车地通信方案,点对点上行传输速率达到1.5 Gb/s、峰值速率达到223 Mb/s,但在进行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时,相比于10 Gb/s以上速率的无线激光通信方式,这种方案则需要花费6~7倍的时间。目前,采用的4G、5G或人工拷贝来转存数据的方式费时、费力;因此,急需一种能够自动无缆化高速安全传输数据的技术,便于即时以无线方式高速传输大容量数据。由于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具有通信速率高、抗电磁干扰和抗截获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成为了一种日趋重要的通信方式。为此,本文设计一种近场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可以快速建立激光通信链路实现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为近场大容量数据通信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
3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近场无线光通信系统,在10~100 m的距离内进行通信实验,通过采用全景凝视捕获方式代替传统的扫描捕获,大大减少了系统的对准时间,对准时间在5 s以内,捕获概率达到100%;同时,在光学成像系统原有的跟踪精度基础上,采用亚像素定位算法将系统的跟踪精度提高了10倍,跟踪精度达到0.025 mrad,通信速率达到9 Gb/s以上,保证了通信链路建立后数据的稳定、可靠传输,解决了大容量数据传输的需求,为更高速率的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