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朱义君,王超,汪涛,等:水下单光子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J]. 光通信技术,2020,44(6):1-5.
朱义君1,王 超1,2*,汪 涛1,任嘉伟1
(1.信息工程大学,河南省可见光通信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0;2.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都 611731)
【下载PDF全文】 【下载Word】摘要:针对水下可见光通信(VLC)存在传输距离短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水下VLC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依据“收发单元阵列化、探测设备光子化、通信节点网络化和业务类型多元化”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突破的理论瓶颈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水下通信;可见光通信;单光子探测器;水下网络体系架构
中图分类号:TN92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561(2020)06-0001-05
DOI:10.13921/j.cnki.issn1002-5561.2020.06.001
0 引言
近年来,人类活动向海洋领域的逐渐深入,水下无线通信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技术对于调查气候变化,研究生物学、地球学,监测海洋环境,了解海洋中的生物进化和生态变化状况,控制和维护海底石油开采设施和水下无人航行器,实现船舶、传感器和潜水员之间的水下通信具有重要意义[1-6]。
随着半导体器件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采用激光(LD)光源的水下激光通信方式之外[7,8],基于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的可见光通信(VLC)也被认为是实现水下平台中继通信、未来水下综合信息网的优选技术之一[9-12]。基于传统光电二极管(PD)、雪崩二极管(APD)探测器的水下VLC系统传输距离仅在数十米量级,无法满足水下长距离通信需求[13-15]。因此,从光电检测器件的角度出发,一些学者提出采用高灵敏度光电检测器代替目前的PD、APD探测器。目前,基于单光子探测器的水下VLC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单光子检测被认为是光电检测的极限,可以探测到光子量级(10-19J)水平的信号,已在卫星成像、量子通信和医用断层扫描等领域广泛应用[16-23]。单光子探测器包括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阵列多像素光子计数器(MPPC)和光电倍增管(PMT)等。与传统基于PD、APD探测器的高斯(Gaussian)VLC不同,理论上单光子探测器的输出信号通常服从泊松(Poisson)模型[16];而实际上,受输出波形后脉冲、死时间等效应的影响,输出信号特性极其复杂,通过理论分析可将其近似建模为准泊松(quasi-Poisson)分布[24-26]。现有研究表明,受后脉冲、死时间效应等的影响,单光子探测器的光子脉冲输出波形和基于PD、APD的输出波形有着显著的差异和典型的特点,这些都为单光子探测器的理论研究带来丰富的内涵和机遇[25]。因此,研究基于单光子探测器的水下长距离VLC传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需要。
3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水下VLC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未来需要突破的理论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在重点项目上立项领域设置了“水下无线光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课题,在优先资助领域设置了“水下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等涉及水下VLC的相关课题,这既表明了当前水下无线通信领域需求的迫切性和挑战性,也为后续水下VLC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