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星杰,李谦,樊磊,等. 旋转环境下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验证[J]. 光通信技术,2025,49(4):60-63.

旋转环境下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验证

王星杰1,2,李 谦3,樊 磊1,2,张 磊1,2,谭秋林1,2*

(1.中北大学 微纳器件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原 030051; 2.中北大学 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 030051;3.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100)

【下载PDF全文】 【下载Word】

摘要:为解决航空发动机转子部件在高速旋转工况下的非接触信号传输难题,设计了一种旋转环境下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与PIN光电二极管构建光通信链路,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主控模块协调MAX3656驱动芯片和MAX3760/MAX3762放大电路,实现电/光/电信号的高效转换与处理;结合自主开发的上位机软件,完成数据的实时解析与显示。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20 cm传输距离下可实现100 Mb/s的稳定数据传输,功耗仅为3.45 W,且输入信号频率小于等于100 MHz时无波形失真,上位机数据解析零误码。

关键词:无线激光通信;跨阻放大器电路;旋转环境

中图分类号:TN929.12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2-5561(2025)04-0060-04

DOI:10.13921/j.cnki.issn1002-5561.2025.04.010

  1. 研究背景与挑战

    • 背景:航空航天发动机转子部件性能测试中,需实时监测温度、热流、应变等关键参数。

    • 挑战:旋转部件参数检测的核心问题在于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与实时性。传统接触式方法存在发热和噪声干扰问题,感应式方法受磁芯高截止频率特性限制,数据传输速率低。

  2. 系统设计

    • 目标:设计一种旋转环境下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实现非接触信号传输。

    • 组成:系统由发射端、接收端及上位机构成。发射端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电/光信号转换,接收端通过光/电转换实现信号逆向处理。

    • 核心技术:采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与PIN光电二极管构建光通信链路,配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主控模块及专用驱动芯片,实现高效电//电信号转换与处理。

  3. 硬件电路设计

    • 供电模块:采用5 V稳定电压供电,驱动电路需3.3 V工作电压,选用TPS63001降压芯片实现电压转换,确保激光器稳定工作。

    • 发射端设计:

      • 激光器选择:选用中心波长为850 nmVCSEL,满足高速、高可靠性通信需求。

      • 激光驱动电路:采用MAX3656驱动芯片,提供精确的偏置电流和调制电流,集成自动光功率控制(APC)环路。

    • 接收端设计:

      • 放大电路:采用前置放大(MAX3760跨阻放大器)和限幅放大(MAX3762)两级结构,实现低噪声、高增益电流-电压转换。

      • 主控电路:采用ZYNQ7020作为核心控制模块,负责数据处理与逻辑控制。

  4.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 测试系统:由示波器、电源、主控电路、发射电路、接收电路、信号发生器和上位机组成。

    • 测试结果:系统在20 cm传输距离下可实现100 Mb/s的稳定数据传输,功耗仅为3.45 W。输入信号频率≤100 MHz时,无波形失真,上位机数据解析零误码。

    • 稳定性:上位机实时解析数据准确无误,帧计数准确,未出现丢帧或误码现象,系统总体稳定性良好。

  5. 应用前景与优势

    • 应用前景:该系统有效满足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中的非接触数据传输要求,为航空发动机转子性能研究提供可靠技术解决方案。

    • 优势:相比无线电传输,无线光传输技术具有带宽大、体积小、重量轻、传输速率快、保密性强及安装便捷等优势。

文件通过详细的设计和实验验证,展示了无线激光通信系统在旋转环境下的高效性和可靠性,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