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冯杰,陈宇宁,雷波,等:欧洲空间高速激光中继系统概述[J]. 光通信技术,2019,43(9):17-22.

欧洲空间高速激光中继系统概述

冯 杰1,陈宇宁2,雷 波1,房汉林1,罗广军2,刘 兴2

(1.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军事代表局驻桂林地区军事代表室,广西 桂林 541004; 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三十四研究所,广西 桂林 541004)

【下载PDF全文】 【下载Word】

摘要:欧洲在空间激光中继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其在该领域的发展历程、重点项目欧洲数据中继系统(EDRS)中激光通信终端(LCT)技术和EDRS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给出一系列具体技术指标,对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欧洲数据中继系统;空间激光通信;卫星中继

中图分类号:TN929.1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2-5561(2019)09-0017-06

DOI:10.13921/j.cnki.issn1002-5561.2019.09.004

0 引言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由于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且激光通信终端(LCT)体积、重量和功耗相较于传统射频天线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在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众多应用领域中,空间激光中继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如:美国激光通信中继演示(LCRD)项目、日本数据中继系统(JDRS)以及欧洲数据中继系统(EDRS)等。其中,欧洲在空间高速激光中继领域发展较为领先,目前已经实现激光中继系统的日常运作。
   早在1989年,欧洲航天局就制定了数据中继卫星发展计划——数据中继和技术任务计划,并于2001年发射了先进中继技术试验Artemis卫星。同年11月,Artemis卫星与SPOT-4卫星实现了速率为50 Mb/s的激光通信,这是世界上首次星间激光通信试验,此次试验验证了激光数据中继卫星的可用性以及性能优势。2008年,欧洲又与美国合作开展了NFIRE卫星与TerraSAR-X卫星之间的激光通信试验,采用德国TESAT公司研制的第一代LCT,首次验证了无信标光的空间捕获以及星间零差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激光通信链路的性能。2014年、2015年又先后开展了Aphasat卫星与“哨兵-1A”卫星和Alphasat卫星与“哨兵-2A”卫星间的激光通信试验,激光通信终端采用TESAT公司研制的第二代LCT,通过多次试验充分验证了该型LCT的可靠性,为后续该型LCT在EDRS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EDRS作为全球首个实用化的空间高速激光中继系统,对世界各国发展空间激光中继系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3 结束语
       欧洲空间激光中继系统历经了长达20年的发展已基本成熟,激光中继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世界空间激光中继系统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我国“十三五”规划纲明确提出要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并将其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首个启动的重大工程项目,而空间激光中继技术是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项目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欧洲在空间高速激光中继系统的发展可以为我国提供良好的借鉴。